♣ 教师简介
2002.7: 兰州铁道学院 铁道工程 工学学士
2008.6: 西南交通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 工学硕士
2018.9: 西南交通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 工学博士
♣ 研究领域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与轨道力学
主持及主研多科研项目,如CRTSII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极端高温条件下II型无砟轨道结构稳定性研究(2017年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极端气候条件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伤损机理、服役状态评估与控制研究(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超高周疲劳荷载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混凝土劣化机理(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铁道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铁道工程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及铁道标准设计等期刊上发表近二十余篇科研论文,如基于不等波长模型的Ⅱ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公式、考虑板间接缝伤损的CRTSII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公式、假缝对II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影响研究、基于能量准则的Ⅱ型板式轨道稳定性、Ⅰ型轨道板端离缝对轨道结构及车辆动力特性的影响等。
♣ 教学经历
自2003年起,主讲《铁路轨道》、《轨道结构新技术》、《轨道结构数值分析》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课程,并于2017年编写了《轨道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每年承担近百学时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任务;
2009年,主持编写了《ANSYS入门及应用》胶印讲义,2014年编写《轨道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第四章轨道结构力学分析。
♣ 教学成果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多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如轨道结构力学响应的数值仿真实验、无缝线路稳定性的数值仿真实验等。并指导学生完成多项SRTP项目及科技创新项目,如板下离缝对CRTSⅠ型轨道板变形及受力影响研究、锁板温度对CRTSII型轨道板上拱稳定性影响研究等。
主持并主研了多项教改项目,如实验教学环节在《铁路轨道》课程中的建设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土建特色专业未来卓越工程师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数字化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铁道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以主持及主研人员参与《轨道工程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双一流课程的建设。发表以数字化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轨道工程》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教改论文。主持《铁路轨道》优秀课程的建设,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概论》网络资源的建设。